“年”的腳步越來越近,對于數(shù)以億計背井離鄉(xiāng)外出奔波的中國人來說,春節(jié)就像一個鬧鐘,提醒著他們放下忙碌,回家團圓。
40天內(nèi),近30億人次“在路上”,春運已是中國社會的年度景象。異鄉(xiāng)漂泊,春運的候車室是離家最近的地方,而候車室里的年貨,則是最能縮短親情距離的寄托。
送給父母的新衣服、帶回老家的異鄉(xiāng)特產(chǎn)、孩子盼望已久的玩具……候車室里的年貨,一件件都是關(guān)于家的故事。

孔明霞送給女兒的“小豬佩奇”
1月28日,春運第7天。
熙熙攘攘的北京西站候車室里,一個大大的“佩奇”玩偶讓孔明霞顯得格外顯眼。臨近年關(guān)的這幾天,這個卡通形象,在中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上一夜躥紅。
抱著“佩奇”的孔明霞來自陜西西安,兩年前,孔明霞離開年幼的女兒來北京打工。
狠心拋下女兒外出打拼,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。然而,在外奔波兩年,孔明霞說,自己陪伴孩子的日子,十個指頭都能數(shù)出來,而這才是無法彌補的虧欠。
為盡力彌補無法陪伴孩子成長的缺失,孔明霞每年都會為女兒備下一份禮物,并且一定要親手放在孩子手中。
“作為母親,既然無法陪伴孩子左右,就更得重視每一次相聚的機會。”孔明霞希望女兒長大后能夠理解自己當(dāng)年的離開,“離家千里,只是希望家人過得更好。”
今年,孔明霞也早早為女兒備下了新年禮物——“小豬佩奇,她的最愛。”

原來,在和女兒平日里的視頻聊天中,小豬佩奇是女兒提及最多的話題:“有一天她問我,為什么佩奇能全家一起吃飯,我就只能和爺爺奶奶吃?”孔明霞記得,那個夜晚,自己在出租屋里哭了出來。
前不久,孔明霞看到爆紅網(wǎng)絡(luò)的《啥是佩奇》,也在第一時間轉(zhuǎn)發(fā)給公婆,叮囑二老拿給女兒看:“我想讓女兒知道,媽媽也和劇中的爺爺一樣,思念著她,也為她準備好了她最愛的小豬佩奇。”
春運第7天,北京西站的候車廳里已經(jīng)摩肩接踵,這一天,全國超過千萬人次踏上回家的火車,一路抱著“佩奇”的孔明霞就是其中之一。

夏金博提了一桶封邊膠帶給兒子
1月21日,北京南站迎來春運首日的旅客。人來人往的候車室內(nèi),50歲的夏金博在人群中努力擠向檢票口。
夏金博來自江西南昌,這次過年他要趕赴上海和自己的兒子團圓。在腳邊堆放的行李中,一桶用于櫥柜門板封邊的膠是他為兒子備下的年貨。
在北京一個建筑隊干裝修的夏金博,這桶膠是他再熟悉不過的東西。
“兒子剛在上海買了房,我這回過去要給他裝個櫥柜。”對夏金博來說,今年新春能送給兒子最好的禮物,是為他的新家裝上最結(jié)實的櫥柜。
21日一大早,夏金博就從房山的工地出發(fā),輾轉(zhuǎn)2小時地鐵到北京南站,因為行李太重,候車室里的夏金博,每一次提起膠桶走路都踉踉蹌蹌。
兒子的新房,是夏金博一家努力攢出的。在外打工的這些年,夏金博省吃儉用,每年能攢下近10萬塊。就這樣,去年夏金博幾乎搭盡全家的積蓄,給兒子付了新房的首付款。
對于新房的裝修材料,即便周圍的人都勸他在網(wǎng)上買,那樣更方便,但是作為行家的夏金博總不放心,“我看著挑的,質(zhì)量才有保證。”

被蔣祿金藏在保溫杯里的生肖項鏈
1月28日,53歲的蔣祿金握著一張開往綿陽的硬座火車票,風(fēng)塵仆仆趕到北京西站第一候車室。這個個頭不高的中年男人,提著四大包行李,走起路來氣喘吁吁。
在擁擠的候車室,尋不著坐位的蔣祿金,蹲在空地上吃起泡面來。
對蔣祿金而言,一桶4元的泡面就是一頓午飯,實在無需多花錢在候車室里吃飯。蔣祿金省錢已經(jīng)成了習(xí)慣,甚至在他帶回家的行李中,還有沒用完的洗發(fā)露、牙膏等物件。
但對于一年回家一次的春節(jié)團圓,蔣祿金卻專門花錢置辦了年貨。
說起送給孫子的新年禮物,蔣祿金打開了一個帶著銅鎖的行李箱,從中取出一個水杯,藏在杯底的,是一條由三層塑料袋包裹好的項鏈。
“這個必須收好,免得被碰了偷了。”蔣祿金指著這條刻著兔子的項鏈說。

項鏈上的兔子是蔣祿金孫子的屬相,而這條80元的項鏈,對每月工資不到三千元的蔣祿金來說,也不是一筆小支出。“一年沒見孫子,送他個禮物讓他知道爺爺很想他。”
在被特意“保護”起來的黑色行李箱中,還有一套為81歲母親準備好的棉服,“家里只有一個老人了,送啥都該。”
實際上,為了省出這份辦年貨的錢,蔣祿金特意將自己本來的臥鋪票改成了硬座:“坐20多個小時能省出100多塊,拿這個錢給孫子買禮物多好。”

胡方軍提著一臺電子琴趕火車
28日上午,北京西站至河南鄭州的檢票口外,等待進站的旅客已排起數(shù)十米長龍。
與其他乘客身背肩扛的大包小包相比,隊伍中,33歲的胡方軍比較引人注意,他提著一臺電子琴趕火車。
擁擠的人群里,因為擔(dān)心電子琴的被磕碰,胡方軍每走一步都前后張望,用手護著琴盒。
電子琴是胡方軍為女兒準備的一份“驚喜”,自打胡方軍離家打工,每逢春節(jié)他都會為女兒帶回一份禮物,“孩子盼一年,收到禮物特別開心。”
胡方軍的女兒今年7歲,而之所以挑選電子琴,緣于這一年來,胡方軍妻子在視頻里多次講起,女兒常談到同學(xué)上音樂培訓(xùn)班的事情。
胡方軍和妻子都明白,從小懂事的女兒從未開口要過任何禮物。于是,胡方軍和妻子商量,這臺800元的電子琴,就是送給女兒的新年禮物。
盡管抱著這臺電子琴趕火車不方便,但胡方軍還是堅持要完成這個“父親給女兒選禮物、帶禮物”的過程。
“爸爸把禮物親手交到她手中,孩子會更開心。”
胡方軍說,禮物再好也無法彌補缺位的父愛,這個給孩子的“驚喜”,只是想讓她知道,無論隔著多遠,爸爸心里永遠想著她。

他說“藕的寓意好,家里沒有賣的?;丶医o大家伙嘗嘗。”
去年他在山東的女兒家過得年,在外面過年不踏實心里空嘮嘮,所以今年不管坐多長時間車,都要回家過年。說到這,高大爺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悅。

在河北工作的楊先生在北京轉(zhuǎn)站回四川成都,大包小包的行李中,最搶眼的就是兒童車。
除了兒童車,行李箱也是新買的,“每年回去一次,能帶就多帶一些”。

陳先生在北京工作8年了,每年都是過年才回河南老家一次。
今年帶回去的禮物除了一些北京特產(chǎn)之外,還有一份裝裱精致的牡丹的掛歷,他說掛歷里面的牡丹畫的特別好看,他想帶回去送給親人。

常年在外跑工程的征先生坐火車回河南老家,應(yīng)兒子、女兒的要求,今年過節(jié)回家把自己平時的被褥都打包帶回去,孩子們說要親手給他洗干凈。
面對有沒有給家人帶禮物的問題,他平靜地說“多掙兩年錢吧,身體健康,平平安安回家就是給家人最好的禮物。”
原標題《他把臥鋪票改成了硬座:“坐20多個小時省100多塊,給孫子買禮物…”》